发布时间: 2021-12-15 20:46:13
氨基酸是茶的第三特征物质,是人体所需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是人体内每个细胞、器官的营养物质,维持着生命的运行和动态平衡。人们在用火烧烤食物时,更快更好地咀嚼、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更重要的是炙烤后食物中富含熟蛋白的氨基酸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人体通过咀嚼食物消化吸收氨基酸,并将其转化、合成,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茶叶中含有26种以上的氨基酸,其特有的茶氨酸是茶叶中20多种氨基酸中最特殊的非蛋白质氨基酸。除茶叶外,它只在一种真菌和少数山茶属植物中微量存在。
1949年,L-茶氨酸被作为绿茶中的一种独特成分首次公布于众。茶氨酸有着类似味精的鲜爽味,它的含量决定了茶汤的滋味和香气,增加茶汤的鲜爽味,缓解苦涩的口感。僧人饮茶为解困,更为助禅。解困得益于茶叶中的咖啡碱的提神效果,而助禅则源于茶氨酸。茶氨酸有着“益意思”——增强大脑思考,激发灵感的特殊功效。茶氨酸与咖啡碱就如同太极的阴阳两极,如果说咖啡碱是阳极的提神之物,那么茶氨酸就是阴极与之平衡的舒缓之物。一杯绿茶,不但能提供与咖啡同样的提神功效,还能让你迅速集中注意力,思如泉涌,是工作会务的绝佳选择。古今的高僧大德,唐宋的诗词大家,不知有多少是饮着富含茶氨酸的茶汤而得到创作灵感,著出日后的绝世佳作。
和其他氨基酸一样,茶氨酸是茶树细胞中最古老的生命标记。茶氨酸与遗传密码中的其他氨基酸一起,守护着生命开始时的原始信息,让茶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搅动人类的味蕾,呵护人类的成长。
不知是自然的精心设计还是进化的偶然,茶树新梢是茶树代谢最为旺盛的部位之一,使其具备了其他山茶属植物不具有的独特特征性物质,也决定了人类必定会食用茶树新芽。自茶树获得咖啡因、茶多酚和氨基酸这三个基因特质那一刻起,就预示着茶不一样的生命轨迹,也注定了其将与中国人的祖先结下不解之缘。
茶取自自然,集自然之灵气,不管是提神还是醒脑,不管是消炎还是抗病毒,不管是明目、轻身还是益思、降火,茶的主要功能都是“和”,即平衡身体的健康状态。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恰恰在阴阳和合。“和”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四季的平衡,热与冷的平衡,茶恰是属于“和”性之物,被世代医者所推崇,也绝非偶然。
除了茶的药用功效,其加工方法也与传统中药的加工方式有诸多相似之处。“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先祖自熟练使用火种,对于食材的了解日益加深,药食同源的概念逐渐丰满,形成体系。他们逐渐开始使用火“炮”“炙”等方法加工食材,降低其毒性,调整其药性,增强其疗效。随着先祖在火堆中偶然发明了陶器,得以让“水”加入烹煮流程,食物加工方式也开始变得更为多元。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水火兼用的药物处理方式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还使用酒、蜜、醋、盐、姜、桂等辅料共同烹制。
药食同源始于商代伊尹,他是烹饪之祖,汤液之父,同时奠定了中医传统的理论和五味调和的概念。中药汤剂按其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煮剂、煎剂、煮散和饮剂四种。唐及唐之前,茶的煮饮方式和加工方式与中医药中的“煮散”一脉相承。“煮散”是将炮制后的中药捣细、粉碎,加入水或其他辅料共煮、煎汤取用的方法,秦汉之前就有了这样的炮制方式。唐宋时期,经济发展,农业发达,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人口聚集,商业、教育、科技也空前发达,疾病的复杂程度也远超过去。为适应人口、经济、军事、政治的需求,煮散成为医药主流。大量的煮散方法替代原有的加工方式,中药煮散到达了鼎盛时期,茶也达到了它的顶峰。从唐代《茶经》中的描绘及法门寺出土的茶具来看,当时茶叶加工器具中,茶碾、罗筛、石磨等工具,分别用于茶叶的研磨、分筛、粉碎,与中药炮制用具如出一辙。唐代,中药炮制技术开始规范化、标准化,《新修本草》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组织修订颁布的本草药典,而同时代的《茶经》也是我国第一部茶学集成的综合全书。纵观其制作方式、加工工具、历史发展轨迹,茶无疑是古代中药中的一脉。
茶被收录在各种本草和食疗著作中,如南北朝的《桐君采药录》,汉代的《神农食经》,描述了其提神、醒酒、瘦身的功效。唐代的《新修本草》更是将茶叶分离成单独的条状,确立了茶叶的性、味、功效,标志着茶叶被视为中药,其疗效得到唐代医生的认可,并列入主流本草。之后,在各大食疗、本草书籍中,对茶的各种功能都给予了高度赞扬,并细化到具体茶品种的不同功效。元明清时期,由于南北道路、丝绸之路等商路的开通和繁盛,药材资源不断丰富,煮散法研磨、煎药、滤渣等繁琐加工工序的弊端逐渐显现,“饮片”法逐渐取而代之。“饮片”的描述在明代首次出现。饮片是指经过加工的药材,切成薄片、厚片、斜片、丝状片、分段片、块状,甚至柳叶片、蝴蝶片等,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药学需要,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溶出,便于加工、储存和调剂。由于其外形美观、饮用方法方便、便于溯源产地等优点,饮片迅速成为当时中药界的主流。
明清时期的炮制理论有了极大发展,炮制品种得到极大丰富,炮制应用不断扩大,炮制技术更加完备,炮制学科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新的炮制方法出现,经历了千余年的“煮”茶的方式也退出历史舞台,由“煮”变“饮”,“炮制”茶叶的方式也由原来蒸、捣、筛、煮的加工方式,演变为炒干、晒干、烘干、揉捻等加工工艺,茶叶的外形也出现了针形、条形、叶形、珠形、球形等。明清中药炮制方法的百花齐放,与明清茶叶类型的创意革新,六大茶类、千余种茶品种的出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彼此相映成趣。
茶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茶是蒙昧时代排毒提神的良药,也是平衡饮食的现代佳酿。茶,无疑是中国人血脉中的良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