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悠悠

带你彻底了解中国茶文化

发布时间: 2022-01-04 22:11:57

一、中国茶历史

1、概况版

发乎神农:从生煮羹饮到原始绿茶;

兴于隋唐:从比屋之饮到禅茶一味;

盛起宋元:从散茶方兴到玩茶盛行;

焕然明清:从炒青当道到清饮之风。

2、形式/工具版

煮:陶器等;

煎:风炉等24器;

点:建盏等;

泡:盖碗、紫砂壶等。

3、作用版

药用:解毒之功效;

食用:茗粥饱腹;

饮用:品茶盛行;

风俗:婚嫁祭祀等。

4、工艺版

晒青:魏晋南北朝;

蒸青:唐朝;

龙团凤饼:宋朝;

蒸青散茶:宋元朝;

炒青散茶:明清,中国六大茶类诞生。

5、历史版

5000年前:神农尝百草,得茶解之;

3000年前:开始栽培茶树,茶叶开始发展为食用;

2300年前:茶叶开始由食用、药用过渡为饮用;

2000年前:茶叶开始商业化;

1500年前:方便运输,开始将茶叶压制成饼状;

1200年前:唐代经济发展,茶叶开始兴起;

1000年前:改善泡茶技艺,更加注重水质和器具;

700年前:朱元璋“废团茶、兴叶茶”,加速茶叶发展;

600年前:制茶工艺的进步,其他茶类陆续诞生;

300年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

带你彻底了解中国茶文化(图1)

二、中国茶

1、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2、再加工茶:花茶、养生茶、萃取茶、含茶饮料。

绿茶:

①晒青(滇绿、川绿等)

②蒸青(煎茶、玉露等)

③炒青(西湖龙井、碧螺春等)

④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

青茶(乌龙茶):

①闽北(大红袍、 肉桂等)

②闽南(铁观音、黄金桂等)

③广东(凤凰单从、凤凰水仙等)

④台湾 (文山包种、东方美人等)

黑茶:

①安化(安化黑茶等)

②湖北(湖北老青茶等)

③四川(南路边茶、北路边茶等)

④滇桂(普洱茶、六堡茶等)

红茶:

①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等)

②工夫红茶(祁门/滇红工夫等)

③红 碎 茶(碎茶、未茶等)

黄茶:

①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②黄小芽(北港毛尖沩山毛尖等)

③黄大芽(霍山黄大芽、广东大叶青等)

白茶:

①白芽茶(白毫银针等)

②白叶芽(白牡丹、寿眉等)

带你彻底了解中国茶文化(图2)

三、物质含量

1、鲜叶物质含量

水分:75%-78%;

干物质:22%-25%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20%-30% 主要是谷蛋白等;

氨基酸:1%-4% 已发现26种;

生物碱:3%-5% 主要是咖啡碱等;

酶:主要是氧化还原酶等;

茶多酚:18%-36% 主要是儿茶素等;

糖类:20%-25% 主要是纤维、果胶等;

有机酸:3% 主要是苹果酸、柠檬酸等;

类脂:8% 主要是脂肪、磷脂等;

色素:1% 主要是叶绿素、胡萝卜素等;

芳香物质:1%以下 主要是醇类、醛类等;

维生素:1%以下 主要是维生素C、A等;

其它。

3、无机化合物

水溶性部分:2%-4%;

水不溶性部分:1.5%-3%。

带你彻底了解中国茶文化(图3)

四、滋味来源

1、鲜感:氨基酸类、茶黄素等与咖啡碱结合后的络合物;

2、甜感:可溶性糖类、带甜味的氨基酸;

3、苦感: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儿茶素等;

4、涩感:儿茶素及黄酮类等多酚类化合物。

带你彻底了解中国茶文化(图4)

五、冲泡方法

1、冲泡要素:水温/出汤

绿茶:低温泡绿茶才是王道,80℃左右,入手出汤。

白茶:高温泡白茶,香高味又浓,85℃左右,5s出汤。

黄茶:黄茶低温对待,千万别闷盖,85℃左右,入手出汤。

青茶:青茶高温冲泡,定点注水,90℃左右,5s出汤。

红茶:红茶一道抹红,温度最讲究,90℃左右,5s出汤。

黑茶:黑茶柔情善待,为它净好身,95℃左右,10s出汤。

2、冲泡器具

盖碗:适用六大茶类;

玻璃杯:适用观赏性冲泡,不建议饮用冲泡;

紫砂壶:建议冲泡乌龙茶,突显茶香;

煮茶器:建议安化黑茶、熟普、老白茶。

3、注水要素

高冲: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多,水与茶叶激荡较强;

低冲: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水与茶叶激荡较弱;

水粗:水注满壶的时间短,冲到壶里的水温高;

水细:水注满壶的时间长,冲到壶里的水温低;

单边定点:沿着壶的边缘注水,水流不直接接触到茶叶;

正中定点:对着壶的正中注水,即直接对着茶叶冲击;

螺旋注水:从壶的边缘向着壶的中心旋转注水;

环圈注水:注水时水线沿杯面旋满一周,回归出水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