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12-12 10:52:32
药学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类一直在用药物为他们的族人治病。最早的药物来自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中国的土地东西跨度62度,南北跨度近50度。辽阔的国土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地形,其中山脉占三分之二,横跨温、热、寒区。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先祖与山里的动植物息息相关,不断积累关于各种食物优胜劣汰、益害利弊的经验和知识。
“食肉饮血,衣毛皮,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对神农和古代饮食的记载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最好描述。“神农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古代文献中的描述告诉我们,茶作为一种食物,早就因其药用功效而被祖先记录下来,并与其他植物和草药一起,形成了最初的“药食同源”。
茶在古代可以“解七十二毒”,今天,它也是治疗万病的良药。中国人喜欢称饮品为“茶”,不管它们是否含有真正的茶。菊花茶、枸杞茶、凉茶等没有茶的“茶”,它们理应叫菊花水、枸杞水和花水。然而,人们更喜欢在饮料后加上“茶”字,仿佛它的功效会被“茶”加倍。老人常说,天热的时候要喝茶,感冒发烧的时候要多喝茶,肚子疼的时候要多喝茶。似乎各种疑难杂症都可以用茶来解决。
另一方面,历史上对茶的药用功效的描述也有不同的看法,各家对茶的看法各有传承。《神农本草经》提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提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在《食论》中写道“苦茶久食,益意思”;梁代陶弘景写道茶可以“轻身换骨”;李时珍认为茶的功效是“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暗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描述,茶治疗便脓血非常有效;药王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食治”一节称茶为药力强大、可使人赏心悦目,记载了十余个茶方。《本草拾遗》把茶的功效总结为“诸药为各病之药,唯茶为万病之药”。
茶,相传能解七十二毒,时至今日仍是百病之药。茶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某种药用功效,纵观古今,茶叶中的咖啡因、茶多酚、氨基酸三种代谢产物,成为了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敬仰的神秘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