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8-19 13:05:03
7月22日至7月23日连续两天,耆麓书院汉服讲座《每个中国人都应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华服》暨张怡老师《中国古代服饰结构图集》新书发布会分别在上海朱家角古镇课植园和上海图书馆东馆七楼举行,虽然盛夏酷暑,却抵挡不住无数汉服爱好者的百无虚席。
当今世界,人类着装形态趋于大同已成为不辨的事实。天下大同、披褐怀玉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
《中国古代服饰结构图集》作者张怡老师认为,时尚与美学是当代人类社会伟大的文明成果和物质财富的双引擎。时尚与功能在一定社会意义上可以消除区域文化差异,丰富社会生活,满足精神享受,同时又能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中国自古便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美誉,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属季风性气候类型,这就塑造了前开前合、多层着装的中国传统服装形态,以及“交领右衽'和”直领对襟“的服装结构。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种桑、养蚕、纺丝、刺绣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重要内容。除了纺织、刺绣等技艺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华夏祖先们对于服装裁剪技术的全面掌握与高超运用。据考古研究发现,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的袖笼造型,与我们今天西装袖的造型相差无几,这说明中国古人在汉代就已经掌握了高超的人体三维包装技术。
中国古代复杂的社会组织系统、血缘脉络和礼仪教化,最终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古人就有六冕、四弁、六服等服饰礼仪制度。历经汉代、唐代、宋代、明代的传承与发展,直至清代,中国服饰形成由冠旒、章纹、绶带制度所交织而成的利益等级体系。
北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是在前朝六本而作,三礼即一礼为《三礼图》(《周礼》、《仪礼》、《礼记》);二礼为天、地、人之礼;三礼为丧礼、葬礼、祭礼。衮冕,是穿卷龙为首章的衣服而戴冠冕的礼服,只有王公贵族才可穿着。大裘冕,谓穿大裘而戴冕冠的礼服。大裘用黑羔皮做成,穿用场合为祭天,位于六冕之首。
与此对应的是围绕地中海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所形成的西方服饰雏形,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在拜占庭文化的滋养和日耳曼民族文化的综合借鉴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最终形成完整的西方服饰体系。
时尚的起点从古罗马、古希腊服装出发,一直到现代流行的时尚装束。例如十四世纪意大利精美的宫廷华服体现了皇室对丝绸的渴望,这一渴望为意大利的富饶提供了基础前提;十七世纪西班牙流行巨大的裙摆,再流行到欧洲地区就成了权贵的象征;十六世纪伦敦情妇丁根·范·德普发现浆粉,并用来给巨大的轮状皱领上浆定型。人们对服饰的渴望促使了这些因素的产生,也渐渐有了对时尚的需求。
香奈儿说:Fashion passes,style remaines.(时尚会过去,但风格永存。)直到今天,四大时装周T台上的模特仍然向人们展示着当下的流行趋势,时尚产业永远不会落伍,因为它建立在我们的一个需求基础上。正如书中引言所说:“今天,人们仍然受到外貌所做出的评判——他们的地位、性征以及品味全都要接受敏锐的目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的称谓就源自礼仪和服章。自古以来,服饰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汉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服制之一,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
中华文明5000年先有服饰、礼乐文化,后有国家治理秩序。
《易·系辞传》中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意思是:黄帝、尧、舜这三位远古圣王,制定了以“衣”与“裳(长)”为主要代表的礼仪制度而垂范天下精英与民众,由此治理好家国社会。这是因为衣裳中藏着“乾天坤地”的思想。正所谓“袖里有乾坤”。
中国传统服饰及其制度是一个大命题,以《中国古代服饰结构图集》的作者张怡老师来看,这等于探讨中国历史上服装的“长相”及其演变的规律。
张怡老师认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的衣裳式样及其制度,与当时的国家、社会、组织的“秩序体系及其机制体制”密不可分,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每个中国人应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华服。
张怡老师《中国古代服饰结构图集》正是基于实现“每个中国人应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华服”的历史使命而横空出世。
自古,汉服一直都是被老祖宗拿来视为“国之颜面”的东西。张怡老师认为,在汉服断代的情况下,目前很多汉服爱好者是缺乏清晰明确的汉服的范式概念,只有模模糊糊的历史记忆,与其它的服装体系和款式混为一谈。
《中国古代服饰结构图集》一书就是旨在复原汉服设计体系、重建汉服范式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同服饰体系之间的明确清晰的边界找到,将汉服从一堆混乱的古装、影楼装、和服韩服……脱离出来,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和范式观念。
孔子曾感叹:“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古人对于衣冠的重视,甚至于上升到民族与文化认同的高度。汉服,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承载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演绎着中华传统的审美意蕴和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汉服对华夏文明的传承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古代诗词中对于汉服美妙衣冠的描述俯拾皆是:例如屈子在《涉江》诗里所表达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另外还有“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丝衣其钚,载弁俅俅”,“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如果说汉服洒脱出尘,宽博大气的的直观感觉体现了它的外在美,那么与礼制的结合无疑体现了汉服所蕴含的内在美。以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为例例,其形制必须符合“规、矩、绳、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12幅,以应一年有12个月之意,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