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11-02 20:39:10
前段时间举行的国风大典,一片好评声中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汉服很不日常,只能停留在展台上。其实,汉服怎样融入日常,实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且不说这位网友的意见有无道理,单说把“汉服”和“日常”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古代汉服是一个完整的服饰体系,包含了礼仪服饰、日常服饰、功能性服饰等,涵盖所有阶层民众的着装,受古代的服饰制度的制约和规范的一种民族服饰体系,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就是穿着汉服创造了辉煌的汉文明,那时可从未有人说过汉服不方便不日常。
当然,经历过断代的汉服在尚未全面复兴的现状下,的确与现代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这是毋庸讳言的。加速汉服融入日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实汉服的功能性、礼仪性正是批评者支持其“汉服不日常”观点的论据之一。但换个角度想,难道节日、礼仪场合就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吗?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是只有机械的学习工作,全年法定节假日11天,双休115天或116天,庆节庆生、赴宴随喜,都是日常生活必要的“调味品”。
除了像春节、元宵、元旦、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天然和汉服契合外,个人的小节日——生日、成人礼、婚礼等,也可以将汉服完美砌入,甚至哪怕仅仅是个人想拍汉服写真,也是在使用汉服的“功能性”。只要让汉服加入每个人的礼仪场合,那么社会上自然会呈现出汉服很“日常”的感观。
如果说第一点更偏向于保留汉服的“古味”,那么这一点强调的是要让汉服本身的“现代”气息更浓郁。
如何让汉服更具“现代性”?要从两方面谈。
首先是向外借力——将汉服与现代服装混搭,让汉服与现代服装“破壁”。这一点汉服爱好者们已有较多尝试。
其次是向内发力——在对汉服的设计上加入现代因素。现代汉服便是这样一种产物。汉服包括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现代汉服同古代汉服一样,是一种满足人们日常居家、出行、工作等需求的服饰,汉式时装便是现代汉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式时装的核心是运用平面裁剪、中缝对称的传统制衣理念,在不改变现代汉服体系基础形制,以现代人穿衣习惯或制作工艺进行微观调整涉及的日常汉服,如缩短裙长、袖长等,使衣身相对贴身、袖子相对窄小等。但不能使用拉链、松紧带、魔术扣、蕾丝花边等现代配件及装饰手法,要在整体风格上保留汉服的基本风貌,所以汉式时装的本质仍然是汉服。
如果汉式时装能和西装潮服一样成为普罗大众的选择,那么汉服已然完全融入日常。
如果汉服局限在人海一隅,那么无论如何强调其功能性、礼仪性,还是强化其现代性,汉服都无法称得上融入日常。
许多年来,汉服被打上“坑”“圈”的标签,再加上“汉服警察”频频出警,使汉服在一段时间内被妖魔化,这就给很多对汉服不了解的“路人”留下汉服和JK、洛丽塔一样,是小圈子专属物的印象,这自然对汉服的普及造成极恶劣的影响。因此,撕掉汉服身上的“圈坑”标签,是汉服复兴路上必须并迫切要完成的事。
扩大汉服基本盘,要分析当前汉服的用户画像,加大对广大男性、年长者的宣传。此前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数据研究报告》,中国汉服消费者中女性用户居多,占比达69.9%。从年龄段来看,4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超过八成,其中27-39岁的用户占62.7%。而从分布地区来看,28.4%的用户位于华东区域,其次是华南,为18.1%。
汉服能否融入日常,决定了汉服能否复兴,汉服复兴对我民族来说,是意义深远的大事,这项事业需要全体民族成员的参与,全体,即地无分东南西北,人无分男女老幼。汉服运动的参加者、推进者们,应充分注意到汉服宣传的全面性与均衡性。
上一篇 下一篇